明報周刊 專題介紹
■ 第2131期  2009年9月12日
明報周刊 專題介紹   明報周刊 專題介紹

上海街再發現,細賞多層次老香港

      目迷五色的上海街,隨着七十年代避風塘遷走,許多漁民上岸,搬到別處,原本靠近上海街的油麻地碼頭,也一併移到大角咀去,還有一個「致命傷」,原本必經上海街來往新界和九龍的巴士,大部分改行較寬闊的彌敦道,令上海街人流驟減,百年老街,變得冷清。為此,我們做了個小調查,上海街還有多少四十年或以上的老店呢?結果是三十一間。有老店在上海街更超過一世紀。

      一八九二年已經在上海街開業的胡和盛,賣銀賣金,現在的「大總管」張泉海說:「老闆胡寬,做過東華總理,好巴閉!仲影過相!」我不禁心生疑問,這金行老闆不是叫胡和盛?胡和盛不是人名嗎?「以前流行在店名前冠上老闆個姓嘛!」然而,張泉海從未見過這位老闆,四十年代中他到胡和盛工作時,金舖已由胡家第二代接手,現在老闆是胡的小舅,近年更由他代之打理金舖,「他年紀大,很少出舖頭了!」

      最近,舖頭遇上一件挺有意思的事。一位老街坊到胡和盛賣金,掏出一張紙,紙有A4大小,彩色精美印刷,抬頭是胡和盛金行的中英文名字,上面一紙秀麗文字,寫下金飾細項及金額,年份竟是一九五六年,當年街坊買了四錢六分九的金,承惠一百四十四點八港元。這張五十三年前開出的發票,摺痕不明顯,也沒有半點發黃,年輕夥計看得目瞪口呆,驚歎老街坊把這半世紀發票保存得這麼好,金行反而沒有留下半張。

      夥計們的年資尚淺,少的十年,(其實也不淺!)最長不過二十年,他們與這款發票當然素未謀面,但在胡和盛工作六十多年的張泉海,對此一點也不陌生,那些年自己也數不清開過多少這些彩印發票,半世紀後重遇,他咪着眼細看,「那時一錢金要二十八元八,現在幾多呀?今日九千幾元一兩,一兩十錢,你計計升了多少錢,十倍也不止!」答案是三十二倍!當年工廠工人月薪才二百多元,老街坊得花上大半個月收入買金,出手多闊綽!

      七十年代前,很少人去銀行存錢,有餘錢要不放入床下底的餅乾罐, 就是買金保值,金舖聚集上海街,除了因為那裏是九龍區最繁華的購物區,還有跟鄰近避風塘有關,張泉海說:「水上人很喜歡買金,他們出海討活,帶錢會貶值,又未必合用,金可以隨時換錢,而且不怕濕水。」當年生意有多旺?上海街金舖最多的時候,有三十、四十間之多,開店時間,是早八晚九,過年前還要做通宵,雖然未誇張至排隊買金,但店裏總有客人,根本不愁生意;而且一間店的店員、打金師傅等,可多達二十人,沒有相當的生意,那怕請不起大班夥計吧!有人形容,金行是上海街的繁榮指標。

明報周刊 專題介紹   明報周刊 專題介紹
★ 版權屬於明報周刊所有,只作參考,不涉及任何商業用途。